麻黃湯為中醫方劑學第一方,是張仲景名方,出自《傷寒論》。蓋仲景年代,病多傷寒,故將此方推崇備至。麻黃湯雖然只有四味葯,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卻是風寒類疾病的基礎方與代表方。今日聊一聊有關於麻黃湯以及臨證加減過程中的一些小知識。
傷寒論
麻黃湯出自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有云:「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」。此條詳細記載了,麻黃湯證的臨床表現,發熱、無汗,惡風,頭身痛、骨節疼痛,伴喘息。此病得之之因為外感風寒,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之表,致固護圍繞人體之周的衛陽被遏,衛陽不宣,皮膚腠理閉塞。衛陽之下為營陰,腠理閉塞,營陰鬱滯,經絡不通。所以,衛陽被遏,不能周達全身,出現惡寒發熱,腠理閉塞,無汗。中醫講,何謂之汗?「陽加之於陰也」。此證中衛陽被遏,營陰鬱滯,二者不能相合,故無汗,頭身痛。另外會有一部分人會有喘的癥狀,是因為肺氣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風寒外束,致肺之宣降失司,肺氣上逆而為喘。病機為風寒襲表,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營陰鬱滯。所以在治療上要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麻黃湯以麻黃為君,因其苦辛性溫,有開腠發汗之功,可祛在表之風寒,開鬱閉之肺氣。相須桂枝,因其透達營衛,解肌發表。溫通經脈,一方面發汗解表之力增;另一方面,暢營郁,通郁滯,疼痛可解。相使杏仁,一宣一降,以復肺氣之宣降;伍甘草,調和升降,緩葯之峻烈。
麻黃與炙麻黃
麻黃湯中,在配伍中體現了嚴謹、呼應的特點。麻桂合用,既解決病因中風寒襲表致衛陽被遏之病機,又透達營衛,解決營陰鬱滯的之機。麻杏配伍,升降呼應,助肺復升降之司。
麻黃湯為麻黃湯證系列的基礎方,為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。臨床中病情變化多樣,由麻黃湯演變的方子亦不少,下面就聊一聊麻黃湯化裁加減中的辯證思維。
一、外感風寒有輕有重,輕者功專解表
麻黃湯為外感風寒表實證,既有風寒襲表,衛陽被遏,呼吸失司,上逆為喘;又有營陰鬱滯,疼痛。臨床中有一部分病情較輕,只因風寒襲肺,致呼吸失司,咳喘較輕,咳嗽胸悶,無頭身疼痛等。此時,便去桂枝,功專宣肺解表。此方即為名方《三拗湯》的病因病機。湯中麻黃不去根結,為發中有收,使不過於汗;杏仁不去皮尖,為散中有澀,使不過於宣;甘草不炙,耐取其清熱解毒,協同麻杏利氣祛痰。三葯相配,共奏疏風宣肺、止咳平喘之功。
二、體質不同,找對病機,照顧體質
體質中有痰濕體質之人,素體痰多,而外感風寒之後,導致呼吸失司、咳喘,另外會出現咳痰嚴重的的癥狀。故在治療上除了宣肺解表,尚需要祛痰止咳。便需要在《三拗湯》基礎上,加紫蘇子,助麻黃祛風寒,下氣平喘;加陳皮,助杏仁以理肺化痰;加桑白皮瀉肺止哮;加茯苓淡滲利濕。此方便是名方《華蓋散》。諸葯合用,共奏宣肺化痰、和中平喘之功。
三、風寒濕極易摻雜,表證亦是
外感風寒加濕之時,臨床中出現惡寒發熱,身體煩疼之外,會有無汗、不渴,食之無味,苔白膩,脈浮緊等癥狀。故需要在發汗解表、散寒的基礎上,加以祛濕,選用白朮一味葯足以。白朮藥性緩和,麻黃得白朮,雖發汗而不致太過,白朮得麻黃能盡去表裡之濕,相輔相成。此即為名方《麻黃加術湯》。
四、動態病情,儘早截斷表證入里化熱之趨勢
同樣只感受風寒濕邪,阻滯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利,衛陽不充,失於防禦,風濕之邪趁虛而入,表現為一身盡疼,日晡所發熱,提示入里之濕邪有化熱傾向,故治療時不用桂枝、白朮,改用薏苡仁除濕祛風,滲利清化。以達到除風、祛風濕、解表、通陽的作用。此為名方《麻杏苡甘湯》。
五、內外兼顧,寒熱煩躁併除
另一名方為大青龍湯,為麻黃湯重用麻黃,再加石膏、生薑、大棗而成。其病機為外感風寒,衛陽被遏,熱盛傷津致內有鬱熱。表現出惡寒、發熱、身煩疼、無汗煩躁、脈浮緊。故治療以發汗解表,兼清鬱熱為主。方中倍用麻黃,其發汗之力尤峻。其煩躁為鬱熱在里,故加石膏清熱除煩,生薑合麻、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,合棗、草則益脾胃以滋汗源,使汗出解表,寒熱煩躁併除。
單純麻黃湯證,臨床中並不多見,過多或少會有變化。然而,風寒外束之後的病理變化,都會有癥狀、舌脈表現出來,依病機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療大法,就會演變出眾多的方子,這種辯證思維在審證查因中很重要。
002「麻黃湯」治傷寒你知道多少?
麻黃湯為中醫方劑學第一方,是張仲景名方,出自《傷寒論》。蓋仲景年代,病多傷寒,故將此方推崇備至。麻黃湯雖然只有四味葯,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卻是風寒類疾病的基礎方與代表方。今日聊一聊有關於麻黃湯以及臨證加減過程中的一些小知識。
傷寒論
麻黃湯出自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有云:「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」。此條詳細記載了,麻黃湯證的臨床表現,發熱、無汗,惡風,頭身痛、骨節疼痛,伴喘息。此病得之之因為外感風寒,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之表,致固護圍繞人體之周的衛陽被遏,衛陽不宣,皮膚腠理閉塞。衛陽之下為營陰,腠理閉塞,營陰鬱滯,經絡不通。所以,衛陽被遏,不能周達全身,出現惡寒發熱,腠理閉塞,無汗。中醫講,何謂之汗?「陽加之於陰也」。此證中衛陽被遏,營陰鬱滯,二者不能相合,故無汗,頭身痛。另外會有一部分人會有喘的癥狀,是因為肺氣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風寒外束,致肺之宣降失司,肺氣上逆而為喘。病機為風寒襲表,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營陰鬱滯。所以在治療上要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麻黃湯以麻黃為君,因其苦辛性溫,有開腠發汗之功,可祛在表之風寒,開鬱閉之肺氣。相須桂枝,因其透達營衛,解肌發表。溫通經脈,一方面發汗解表之力增;另一方面,暢營郁,通郁滯,疼痛可解。相使杏仁,一宣一降,以復肺氣之宣降;伍甘草,調和升降,緩葯之峻烈。
麻黃與炙麻黃
麻黃湯中,在配伍中體現了嚴謹、呼應的特點。麻桂合用,既解決病因中風寒襲表致衛陽被遏之病機,又透達營衛,解決營陰鬱滯的之機。麻杏配伍,升降呼應,助肺復升降之司。
麻黃湯為麻黃湯證系列的基礎方,為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。臨床中病情變化多樣,由麻黃湯演變的方子亦不少,下面就聊一聊麻黃湯化裁加減中的辯證思維。
一、外感風寒有輕有重,輕者功專解表
麻黃湯為外感風寒表實證,既有風寒襲表,衛陽被遏,呼吸失司,上逆為喘;又有營陰鬱滯,疼痛。臨床中有一部分病情較輕,只因風寒襲肺,致呼吸失司,咳喘較輕,咳嗽胸悶,無頭身疼痛等。此時,便去桂枝,功專宣肺解表。此方即為名方《三拗湯》的病因病機。湯中麻黃不去根結,為發中有收,使不過於汗;杏仁不去皮尖,為散中有澀,使不過於宣;甘草不炙,耐取其清熱解毒,協同麻杏利氣祛痰。三葯相配,共奏疏風宣肺、止咳平喘之功。
二、體質不同,找對病機,照顧體質
體質中有痰濕體質之人,素體痰多,而外感風寒之後,導致呼吸失司、咳喘,另外會出現咳痰嚴重的的癥狀。故在治療上除了宣肺解表,尚需要祛痰止咳。便需要在《三拗湯》基礎上,加紫蘇子,助麻黃祛風寒,下氣平喘;加陳皮,助杏仁以理肺化痰;加桑白皮瀉肺止哮;加茯苓淡滲利濕。此方便是名方《華蓋散》。諸葯合用,共奏宣肺化痰、和中平喘之功。
三、風寒濕極易摻雜,表證亦是
外感風寒加濕之時,臨床中出現惡寒發熱,身體煩疼之外,會有無汗、不渴,食之無味,苔白膩,脈浮緊等癥狀。故需要在發汗解表、散寒的基礎上,加以祛濕,選用白朮一味葯足以。白朮藥性緩和,麻黃得白朮,雖發汗而不致太過,白朮得麻黃能盡去表裡之濕,相輔相成。此即為名方《麻黃加術湯》。
四、動態病情,儘早截斷表證入里化熱之趨勢
同樣只感受風寒濕邪,阻滯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利,衛陽不充,失於防禦,風濕之邪趁虛而入,表現為一身盡疼,日晡所發熱,提示入里之濕邪有化熱傾向,故治療時不用桂枝、白朮,改用薏苡仁除濕祛風,滲利清化。以達到除風、祛風濕、解表、通陽的作用。此為名方《麻杏苡甘湯》。
五、內外兼顧,寒熱煩躁併除
另一名方為大青龍湯,為麻黃湯重用麻黃,再加石膏、生薑、大棗而成。其病機為外感風寒,衛陽被遏,熱盛傷津致內有鬱熱。表現出惡寒、發熱、身煩疼、無汗煩躁、脈浮緊。故治療以發汗解表,兼清鬱熱為主。方中倍用麻黃,其發汗之力尤峻。其煩躁為鬱熱在里,故加石膏清熱除煩,生薑合麻、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,合棗、草則益脾胃以滋汗源,使汗出解表,寒熱煩躁併除。
單純麻黃湯證,臨床中並不多見,過多或少會有變化。然而,風寒外束之後的病理變化,都會有癥狀、舌脈表現出來,依病機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療大法,就會演變出眾多的方子,這種辯證思維在審證查因中很重要。